其實看展覽多多少少總能有點受益,如果您一年到頭有機會看的就是三五個展覽,那不用取舍,二話不說全部看了再說。但是對于生活在大中城市的影友來說,現(xiàn)在可看的展覽實在太多,看展的時間精力又很有限,真心是浪費不起。好鋼要用在刀刃上,把那些浪費時間精力的展覽淘汰出局,才能讓看展這件事情的回報率最高。
那么,我們怎么去選擇一個展覽呢?其實供你作為選擇依據的信息并不復雜,歸納起來只有五點:
時間、地點、作者、策展人、主題
下面我們就一一來做說明吧:
通過時間選展覽
其實時間對展覽水平的影響是比較小的,只提醒大家一件事——不要用開幕式看展!
通常一個展覽,開幕式的人數(shù)最多。來賓多了是主辦方的面子,所以對于重要人士,主辦方會下請柬認認真真去請。對于一般影友,也會打廣告寫公號群發(fā)短信去招呼。這實際上是一個社交場合,大家的主要目的是見見老朋友握握手,最好晚上再約個小酒,彼此刷新一下存在感。這件事乃是攝影公關的基本方式——看見沒有,明白人根本就不是奔著看展覽去的。
但是說到純粹的、以學習為目的“觀展”,這是最差的時間選擇。觀展需要氣氛、需要靜心,在一個人聲鼎沸摩肩接踵的大PARTY上,想透過人流真正看清一張照片都很難。而且周圍人都在搞社交,你的心也會一直處在浮躁當中。要在這樣的氣氛里把握到一個展覽的妙處、體會出作者和策展人的用心,我覺得上帝他老人家本人來了,恐怕也很難做到吧?
通過地點選展覽
雖然攝影展覽的場所已經多種多樣,但是我頑固的認為,在“常規(guī)”情況下,專業(yè)場館仍然是最好的選擇。觀展最大的優(yōu)勢是能夠保持專注,那我們當然是在能夠保證專注的地方觀展。專業(yè)展場的視覺、燈光、聲音種種設計,都是避免讓讀者分神,盡量把讀者的注意力集中在展覽本身。而且有意識去專業(yè)展館的讀者,整體素質也比較好,不會打擾到你觀展。
離開專門的展場,近年來有些展覽放在特殊的環(huán)境,比如798的工廠或者平遙的縣衙,包括我在上一篇說到的潘莊村村委會,由于作品能和環(huán)境結合起來,而且環(huán)境實際還是形成了相對封閉的展覽區(qū)域,足以營造出看展的純粹氛圍,也是很不錯的選擇。
正規(guī)展館能營造一個相對封閉的“氣場”,這是其他展示場地不能比擬的
相比之下,現(xiàn)在很多展覽簡單放在商場、公園、大街上,觀展效果就差了很多。因為這些地方本身環(huán)境里就有很多和展品無關的視覺元素(在王府井辦展,百貨大樓你又用不上,又不可能擋住,只能任由他“搗亂”)和影響注意力的聲音元素,對于“靜心讀圖”損害巨大。當然,這樣的展覽主要著眼于傳播力,有人看到才是王道。站在觀光客的角度上,逛逛王府井還能看畫,無疑也增加了情趣。但對于以學習為目的攝影人來說,就不是學習提高的好選擇啦!
通過作者選展覽
一個展覽的作者,具體來分無非是三種情況:個人展、聯(lián)展、主題展,我們推出一個簡單的公示:
個人展>主題展>小型聯(lián)展>大型聯(lián)展
個人展在所有展覽中,比重是最小的,從學習角度來看,優(yōu)秀的個展也是最有幫助的。個展可以展示一個攝影師的思維特點,最容易抽象出“干貨”來。而且個展能梳理攝影師水平逐漸進步的發(fā)展脈絡,在觀看個展的時候,即使是個別照片質量不好,只要你能從中發(fā)現(xiàn)攝影師在某一個階段的探索過程,也是有幫助的。當然,過去只有高水平的攝影家敢辦個展,現(xiàn)在不要臉的人多了,有時候會魚目混珠。這也不怕,觀展之前從網上看看他的基本信息,對水平就心中有數(shù)了。
所謂主題展,是按照某個主題組織展覽,不刻意強調某位作者個性。由于主題展有相對嚴格的選片機制,作品的水平相對整齊、特色相對集中,做出高水平的案例很多。雖然看不出一個人的發(fā)展脈絡,但是能將不同作者的風格納入同一個體系之下,也能看出很多策展的功夫。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:主題展哪怕水平再高,很多時候都不免混進去爛片。最近在做黛安阿勃絲的工作,看到一個有趣的例子:在1955年MOMA的《人類一家》攝影展當中,主辦方從幾萬張作品里選擇了500張,過程精挑細選殘酷無比。但就是這樣,黛安和丈夫艾倫唯一一張入選最終展覽的作品,貌似紀實,其實卻是擺拍的,而且擺的毫無邏輯荒唐可笑,這件事給黛安帶來了巨大的精神壓力——這個故事告訴我們,觀看主題展一定要有“一分為二”的態(tài)度,如果覺得某件展品出奇的不好,那未必真是你水平低啊!
《人類一家》展覽現(xiàn)場,這個展覽選片真心很用心了,但還是杜絕不了魚目混珠的現(xiàn)象
至于“聯(lián)展”,則是根據某個共同點,尋定一些作者,每人展出一個小單元。大家都明白一個道理,無論什么展覽:
參加的人越少,每個人之間的相同點越多,每個人獨立展示的空間越大。
參加的人越多,每個人之間的相同點越少,每個人的獨立展示空間越小。
按照這個道理,三五人聯(lián)合的展覽,還能比較好的保證作品水平、體現(xiàn)作者個性,也有較大的空間策劃展覽方式,所以小型聯(lián)展產生了不少精品。但是另一方面,大型聯(lián)展要做好,就實在很難了。看過一個“某某地區(qū)百名攝影家聯(lián)展”,參與的人這么多,作者之間水平差距很大,而且作品展示順序是作者的姓氏筆畫(不然這么多人擺不平),基本上沒有“策”的空間——湊合著看吧!
通過策展人選展覽
比起龐大的作者隊伍,策展人的數(shù)量相當稀缺。影友能看到的策展人名單,其實也只有三類:
一是“著名”策展人,這樣的人全國數(shù)一數(shù)也就是一二十人,大家都熟悉,我就不點名了。反正看見有些名字,去看看肯定不吃虧。
二是“職業(yè)”策展人,名聲可能沒有那么大(特別是一些留學回來的年輕人,混圈子的能力極差,大眾基本上沒聽過),但是在網上稍微一查(互聯(lián)網真是個去偽存真的好東西),就能找到他們的專業(yè)背景、從業(yè)經歷。只要求學和從業(yè)的經歷過硬,手里一定是有些真功夫的,至少在影友這個層級上,基本都能學到東西。
三是“找不著”策展人,就是名字你不知道、網上查不著,這就難說了。策展不同于拍攝,拍攝有“天才偶得”這種事,策展就算真是天才,也要經過艱苦的訓練和實踐。所以完全“找不著”的策展人,其實是有些可疑的。
還有關于“領導/企業(yè)家”擔任策展人的情況,如果人家名字下面還有一位著名策展人,那就是為了給面子,挺好。如果這位“領導/企業(yè)家”是獨任策展人,您……掩面而逃就可以啦!
通過主題選展覽
這段話呢,也對也不對。在選擇展覽主題的時候是不對的,因為每個人都有相對喜歡不喜歡、熟悉不熟悉、擅長不擅長的領域。你不可能選擇所有的拍攝領域,所以也不必要學習所有的領域。選擇展覽首先要選擇的是自己喜歡、熟悉、擅長、愿意發(fā)展下去的內容。比如最近兩年國家喜事多,“四十年攝影展”和“七十年攝影展”各地辦了很多。如果您像我是關注社會生活、喜愛紀實攝影,還有點喜歡歷史的影友,那是您的寶庫,無論是作品合適組織形式都能學很多(具體怎么學,我們下一講說)。可是您性格散淡酷愛光影效果(比如何藩老師那一套),這個展覽對您來說豈止是沒啥收獲,可能都看不下去。這就像相信,姑娘都是好姑娘,不合眼緣也不能強行睡一個炕,一定要選上那個可心的。
何藩老師作品。如果您偏愛這樣的風格,偏向于社會新聞突發(fā)事件照片的展覽,確實可以不專門去看了
但是,一旦選定了一個領域或者主題,前面的留言都是對的了。無論哪個領域,水平越高、思想越深、技能越巧,理解起來就越難。任何一個方向上真正的高水平展覽,學習起來一定是有難度的。這時候千萬不能“知難而退”,一退就回不來啦!一定要有迎難而上的勇氣,解決一些舒適區(qū)之外的問題,才能學有收獲。